第三百五十三章 :皖口(2/3)
过去他们打下州县就会有大量流民景从,而现在,却静悄悄的。
就仿佛黄万通拿下的是一座寻常地方,而不是大唐在江州的统治核心,除了城头变化了旗帜,好像什么都没变。
这一刻,黄万通似乎察觉到了江南和江北的巨大差异,他不敢擅作主张,将这些做军报写好,令人送给江北的李重霸,让他定夺。
可当军报送过江时,李重霸已经不在武穴了,而是带着前后接受的二万主力进入到了宿松。
自此,鄂州战场的战火正式烧到了淮南,而第一站就是舒州。
……
草军这边是一支先锋部队率先开进舒州的,随后宿松城因无险可守,县令及僚属逃之一空,然后就轻易占据宿松。
在这里,草军有两条道路,一条就是继续沿着大别山南麓的丘陵地区向舒县进发,一条就是偏向南,沿着长江北岸一路行军至望江。
此时,后方的李重霸在得知舒州兵力薄弱,再忍不住,命前锋南下攻打望江,而他将带着主力沿着大别山南麓攻取太湖、怀宁、舒州一线。
也许在李重霸的内心中,他依旧对当日狼虎谷惨败心有不甘,内心渴望着和保义军再战一场。
随后,乾符三年八月六日,草军李重霸部攻陷太湖西面数处驿所,当日傍晚抵达太湖县东城外,未想李重霸部乘着距离天黑的最后半个时辰发起进攻,太湖县一鼓而下。
其后便是舒州州治舒州,乾符三年八月十日,一万五千草军在李重霸的带领下将舒州围得水泄不通。
同时,舒州境内大别山的山棚也蠢蠢欲动,如最大的山棚,吴迥、李本二人就一直关注着草军的动向,当草军攻破太湖后,他们商量了一下,决定出山投奔草军。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两年他们在大别山被北面保义军控制的都所兵给压制得喘不过气,大片大片的山场失陷,使得他们不得不在山外寻求机会。
而草军的到来就是他们迎来的契机,于是二人商议一番后,带着核心聚落数千众出山投奔舒州城外的李重霸。
李重霸相当重视这两人,或者说重视这支善战奔走的舒州大别山山棚,更不用说这些还是本地人,对攻打舒州城相当有帮助。
所以李重霸不仅将二部单独设营,提拔二人为帐下小帅,还拨付了大量衣甲给二部,但粮秣没给,而是依旧由各部自筹。
而有了吴迥、李本二人的参与,李重霸又稍微调整了一下攻城方向,便开始对舒州城发起进攻。
……
舒州城本身的防御格局是非常好的,它的北面是连绵大别山,山岭距离城垣不过十里,而北面四里外又有一处大别山的余脉,为凤凰山,也是此片地区的制高点。
然后在舒州的西面就是潜水,一直向南流过石牌关,最后注入长江。
但是潜水在石牌关以北段实际上因水流量少,不能行船。
只有石牌关以南段,因为有了长河的汇入,所以才可以舟船直接顺流南下到皖口,汇入长江。
所以,这也意味着草军即便包围了舒州城,实际上并不能利用潜水对南面的石牌关发起攻击。
此外,舒州城的东部还是一处大湖,这也意味着,草军的大军是不能直接列阵在东城一片的,只能在湖泊后面设立大营。
于是,李重霸在探查了舒州外的形胜后,便将指挥大营布置在了凤凰山上,好居高临下观察舒州城内的动向。
然后又将主力布置在凤凰山的东面山脚下,联营数里,一直贯通到舒州城东的大湖边,尔后又将舒州山棚的吴迥、李本二部布置在潜水西岸,让他们遮断舒州西南的交通线。
从这个布置上就能看出,李重霸并没有打算将吴迥、李本二部作为炮灰去攻打舒州城,反而让他们扎营在比较安全的潜水西岸,从这里就能看出草军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席卷做大的原因了。
果然,吴迥、李本一听这个安排无不高兴,当天就移营到了西岸,在他们的心目中,这草军还蛮讲义气的。
但即便这样布置,实际上能威胁到舒州城的也就是北面和南面,再加上城外狭蹙,草军的兵力优势根本发挥不出来。
所以按理说,舒州的防守是很有优势的。
但实际情况却完全不是这样,舒州城虽然是州城,但实际上只是一座中等城邑,周围不过九里,高不过两丈,城内虽有七千舒州兵,可真正能战之兵不过是五百精锐牙兵,余众不过是州兵、土团之流。
本来舒州刺史豆卢瓒是让牙将陆元庆率兵占据凤凰山,控制那里的险要和制高点,堵截草军在城外的攻势,并与城内守军声势联络。
但这样的要求实在超过了一般人的能力和胆气了。
陆元庆断然拒绝了这个命令,以城内精锐少不应再分兵为由请求继续留在城内坚守。
这陆元庆是舒州世代牙校,倒不是怕死,也不是怯战,毕竟舒州城内老小和家财都在,他也是血性武夫,如何会怕?
他是不信这个刺史,他晓得自己真被草军围困凤凰山了,这豆卢瓒一定不会出兵救他,到时候他城内老小怎么办?不如守在城内
乱清小说提供了痴人陈创作的《创业在晚唐》干净清新、无错版纯文字章节: 第三百五十三章 :皖口在线免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