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三章 :皖口(3/3)
,死也死在一起。
而陆元庆也的确没有看错这位世家老翁。
豆卢瓒的确对守舒州城丧失信心,只是迫于职守,没奈何困守孤城。
毕竟他兄长正是宣麻拜相的关键时期,他要是在舒州不战而跑,那就连累了兄长,连累了宗族。
反正他也活了五十多岁了,该享受的也享受够多了,世上能有五十年富贵者又有几人?所以为了宗族未来,豆卢瓒对死节倒也能接受。
其实有人也建议他将舒州城的兵力和粮械转移至东面的桐城,那里小而弥坚,正适合长久打算。
这本也是务实做法,但豆卢瓒本就是为家族攒声望,还费劲折腾这个?到时候被台阁弹劾一个弃城亡奔,那不是冤了?
所以此时的豆卢瓒实际上是颇为消极,可有可无,可死可不死。
就连他让陆元庆出城守凤凰山也是因为有幕僚这么建议,他也不管合适不合适,就下令了。
而那陆元庆不愿去,那就不去吧,无所谓到了这种程度。
甚至向光州保义军连发三道求援信都是幕府长史做的,用的豆卢瓒的印。
而豆卢瓒这般消极,他身边的人自然看得清楚,也对守舒州城没了信心,纷纷自寻出路。
州署各吏纷纷易衣出奔,能有百余人,要不是这些人的人头后来都被悬在了城外,此时的舒州城已经崩了。
正是这种情况下,凤凰山的李重霸下令,南北两面齐齐压上,意一战而克!
……
于此同时,绕道南下江北岸的另一股草军也对小孤山防线发起进攻。
小孤山是舒州南段沿江路的咽喉,一旦失守望江以及舒州段水面就会直接暴露在兵锋之下。
所以望江县令将县里一半的兵力布置于小孤山,企图通过小孤山的险要阻挡住草军的进攻。
可即便有一半兵力,但实际兵力也不过五百而已,这点兵力在对面的数千草军的面前,几乎和没有一样。
此时的草军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各部军心士气都非常高,往往后面鼓声一起,各队就呼啸而上,作风勇猛。
所以即便望江兵也死战,也渴望守护乡梓,可在这巨大的兵力悬殊下,不过抵挡半日,五百望江兵尽皆战死,小孤山阵地一战而破。
但这已经是舒州组织起的第一起战事了。
尔后,小孤山告破,望江也不能存,两日后,县令薛辙跳城死,望江失守。
此时,该部草军并没有意识到望江北面皖口的重要性,只派遣了小股兵力去附近乡野打粮,大部都留在了望江休整。
在他们的原先计划中,在打下望江后,他们将向北进攻皖水、潜水的合流地石牌关。
从那里,他们将和西面而至的李重霸主力一并,夹击舒州的州治舒县。
但他们并不晓得,正是他们这个忽略,使得保义军的一部先遣得以从容抵达皖口。
……
乾符三年八月十四日,长江,枞阳段水面一片白帆。
这一支部队正是从庐州江戍开出的船队,其中有战舰八艘,艨艟二十艘,大小帆船上百艘,满载着一千五百庐州厢军、力夫和物资。
他们正是由三河、三山、以及刘威、陶雅所招募的庐江兵改编而来,一共五个,其中三个此时就坐在庐州唯一的水师溯江而上进入舒州水面。
还有两个都则在都将王茂礼和刘长遇的带领下带领庐州厢军千人,壮夫五百,从庐江走陆路支援二百里外的舒州城。
实际上,庐州方面的哨骑就一直往来于舒、庐之间,甚至一些胆大的还到了蕲州一带,所以庐州,也就是赵怀安对于草军的动向掌握是非常深的。
而且草军虽然快速拿下了蕲州大部分地区,但也因为吸收了大量的游民,这些人劫掠成性,又没有习惯行军,所以大大拖累了李重霸部的速度。
所以庐州这边也能有足够的反应时间。
赵怀安在离开庐州前,给刘威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时刻观察草军动向,一旦草军有攻占皖口的趋势,就必须即刻出击,抢先占据皖口。
所以很显然,皖口所在的大龙山南河岸地是保义军作战任务的重中之重,绝不允许被草军给攻占。
于是,在探查到草军已经变道向东南攻打沿江的望江时,哨骑就连忙回奔庐州汇报了这一情况。
然后早已经准备好的刘威、陶雅即刻率三千庐州厢军出发,由王茂礼、刘长遇二部为偏师,他们则坐船兵进皖口。
此时船队行至枞阳,江面开始陡然向南偏转,而此时的江风是东风,所以船队在行至一片低洼水泊地前就不得不停泊了下来。
因为如果继续沿着长江往南走,转弯过去,这一段路因为大龙山挡住了江风,所以无论如何都不会有西北风刮来,所以这一段水路只能靠着拉纤。
但此刻,某种程度来说,庐州厢军已经进入了战区,如何能征募到一大批纤夫呢?
于是,刘威和陶雅商量后的结果就是,先派遣一支先遣小队上岸查看情况,如果没有问题,主力部队就直接上岸,然后沿着江北岸走到皖口。
就这样,两人商议后,便开始选将,最后由年轻的小将王茂章带领五十人坐小舟划水上岸。
乱清小说提供了痴人陈创作的《创业在晚唐》干净清新、无错版纯文字章节: 第三百五十三章 :皖口在线免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