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八十七章 朕,计穷也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带货劫走过,有些孩子出门打了个酱油,就永远消失的无影无踪,顺天府六房收受贿赂,纵容包庇人牙行、人贩子;

  第五,衙蠹泛滥,民间皆言:衙门少一役,民间少一蠹,这些衙蠹可谓是坑蒙拐骗偷无恶不作,其害甚于匪、帮的等众;

  第六是黑工坊,不遵照圣旨和力役签订合同,而是以类似于卖身契建立生产关系的黑工坊,比比皆是;

  第七是官商勾连,六房贪腐,给这些商贾行了太多的方便,以假乱真、以次充好,以至于百姓喊冤无门;

  第八是纵容私蓄奴仆,西土城迁来豪奢户,家家户户蓄奴,少则十数人多则百余人,顺天府衙门尸位素餐,冷眼旁观。

  “八件事,每一件事都不是诬告,但是这几个给事中、御史,就不问问,为何如此?六房书吏干事、衙役,八成都是城中势要豪右的门生故吏,杨俊民怎么管?拿什么管?”

  “什么狗屁的天朝上国!什么狗屁的天子脚下,首善之地!”朱翊钧一拍桌子站了起来,一把扯下了盖在堪舆图上的红绸布,看向了刺眼的顺天府‘百一’的字样,越看越觉得刺眼。

  “冯保!”朱翊钧盯着堪舆图看了半天,大声的说道。

  “臣在。”

  朱翊钧看着堪舆图说道:“宣戚帅来。”

  “臣遵旨。”冯保再拜,他亲自去了大将军府请戚继光到通和宫来。

  杨俊民不是罪魁祸首,否则就不是八件事,而是九件事了,杨俊民贪腐就会首当其冲,但杨俊民没有贪腐。

  杨俊民回京这几年,真的是兢兢业业,已经非常不容易了,但顺天府衙门从上到下,全都是贵人们的门生故吏,京师风气变成这样,八成的原因都是因为这些虫豸。

  杨俊民还不是王希元,真的得罪不起这帮贵人,王希元是元辅帝师的门生,皇帝的同门师兄弟,还有前往云南巡按的功劳在,简在帝心。

  杨俊民有他父亲的关系,可杨博当年是斗败致仕,再说人走茶凉,杨博走了好些年了,当年那些人脉关系,还有多少有用?晋党都已经彻底散伙了。

  顺天府丞,这个活儿,是真的不好干,多头受气,有苦难言。

  “臣拜见陛下,陛下圣躬安。”戚继光龙行虎步的走进了通和宫御书房,俯首拜道。

  “朕不安,戚帅坐,朕与戚帅细细分说。”朱翊钧和戚继光仔细说了下顺天府的乱象。

  朱翊钧诉苦之后,才面色凝重的说道:“这顺天府六房、衙役不能被这些个豪强把控了,这些奏疏里,每一件事都是真的,但杨俊民不是祸首,朕就是把杨俊民砍了,京师也不会好到哪里去。”

  “朕想法是让京营派出六房书吏和锐卒,接管顺天府六房。”

  “陛下,万万不可。”戚继光听闻皇帝的想法,立刻说道:“此举恐怕引起朝野沸腾。”

  沸腾的原因很简单,这就是皇帝在自掘坟墓。

  司马懿兵变的全过程,告诉了所有人,宫变三要素,控制城门、控制武库、控制文渊阁。

  控制城门就控制了人员的进出,控制了武库就解除了全京师武装,控制文渊阁就代表着皇帝政令走不出皇宫,解除了皇帝的行政权,即便是衣带诏血书也无用了。

  戚继光可以军管天下任何的郡县,甚至为了度过天变,可以对多地进行全面军管,就像李如松去容城一样。

  但大将军,唯独不能接管京师。

  皇帝放心戚继光的人品,但戚继光还害怕有人要搞黄袍加身,奉国公足够传家了,戚继光才不想做司马懿,狗都不做!

  大军可以临时征调入城,但绝对不可以常制入城。

  “戚帅,朕的意思是一半一半。”朱翊钧又不是小孩,他赶紧解释了下,不是全部。

  “那也太多了,顺天府衙役八千众,就是十分之一,八百京营锐卒,足够镇杀他们所有了,不行不行。”戚继光连连摆手说道。

  八百锐卒可当八千边军用,就顺天府衙役那帮虫豸,说一打十夸张,一打二十绰绰有余。

  “哎。”朱翊钧也知道戚继光不会答应,才继续说道:“那退役军兵如何?”

  “陛下,京营退役军兵,也是军兵。”戚继光说了一段莫名其妙的话,了解京营,就不难理解这句话了。

  退役了,不代表着京营锐卒和京营没了关系,京营锐卒的家人会在京营居住三代人,第四代才会脱离军籍,附籍京师民籍。

  而且多数京营锐卒的后代,也会参加京营遴选。

  朱翊钧也考虑过外乡人这个选项,选择从外面调拨六房书吏、衙役充任,并且给京师大学堂吏举法的名额就行奖赏,但稍加思虑就知道不可行。

  京师这地方,一砖头下去,全都是贵人,京师这些贵人们,确实只能贵人去管。

  “朕计穷也。”朱翊钧一摊手,承认自己无能,除了京营,他真的想不到好办法了。

  戚继光一看陛下如此说,赶忙说道:“陛下,这事儿若是有办法,历朝历代,那么多的京兆尹,早就解决了,汉时迁富户守陵,就闹出了五陵少年的纨绔,横行无忌。”

  关己则乱,在戚继光看来,陛下太想解决京师‘百一’的问题。

  从历史的纵向尺度来看,这根本就是个无解的问题,五陵少年到现在的西城豪奢;

  而从横向尺度来看,法兰西三亨利之战,就是集中在巴黎地区搞内讧。

  京师这种首善之地,古今中外都这样,无解难题。

  皇帝是天下少有明君,但这种亘古未决之疑难杂症,想彻底根治,几乎不可能。

  杨俊民之前的顺天府丞,王一鹗、沈一贯、王希元,个顶个都是贤臣,要有办法,他们早就提出来了。

  “说难听点儿,臣在前线打仗的时候,最怕收到京师不知哪个贵人的来信,陛下,不光是臣,还有宁远侯李成梁、泗水侯殷正茂、鹰扬侯张元勋他们也怕。”戚继光心有余悸的说道:“像马林那样,贵为阳城侯,还要披坚执锐,身先士卒的将帅,其实不多。”

  戚继光这话不难理解,大意就是:神通广大的贵…人,一封书信至前线,就会造成无数的麻烦。

  马林是阳城伯马芳的儿子,马林在前面打仗,不是戚继光拦着,恨不得每个山城都跟着赵吉、骆尚志冲进山城里。

  打仗是要死人的,是直面生死的,贵妇人的儿子是儿子,其他人就不是娘生的?搞优待影响士气。

  戚继光擅长练兵,他一点都不喜欢京师这些少爷兵,一点都不,他宁愿要矿工窑民出身的老实人。

  “元辅没有什么办法吗?”戚继光眉头紧蹙的问道。

  “没有。”朱翊钧摇头说道:“元辅说,他也计穷。”

  “那元辅最擅长吏治,如果连元辅都没办法的话,那怕是真的没办法。”戚继光由衷的说道,张居正最擅长的就是吏治,连张居正都没有好办法,其实没必要费那个劲儿了。

  京营镇着京师,也不会出什么意外。

  “陛下,臣倒是有个办法。”戚继光忽然灵光一闪,想到了某种可能。

  “哦?戚帅有何良策?”

  戚继光目光炯炯的说道:“陛下,匠人!”

第九百八十七章 朕,计穷也(第3/3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