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九章 :昭义(1/3)
可没等赵怀安开口,旁边的监军使张承业就开口了。
是的,张承业也是升的真快,都能做赵怀安的监军使了。
张承业能不先开口吗?
他可太晓得这位藩帅的脾气了,当年还只是一任刺史的时候,在汴州都敢和杨老公炸刺,现在已是名满天下的藩帅了,那脾气就自然更加爆裂。
他是要带着保义军去太原的,可不想路上还要和昭义军打了一下,那岂不是耽误了平叛大计?
所以,张承业才要抢在赵怀安下令前开口,非要先劝一说。
这边,他对赵怀安,急道:
“节帅,这昭义军为天下雄藩,其实力远非寻常藩镇可比。我军目前还是需尽快赶往太原,待我们到了太原,且有手段治他们!”
赵怀安一听这话就晓得老张是晓得这昭义军的底细的,便问道:
“哦,老张你与我细细说下,说来这北地诸藩我还真就不了解,你得和我多说说,这样我心里也有数。”
张承业当然晓得昭义军的底细,毕竟他是神策军中的老人了,常年就和西北诸藩打交道,昭义军的现状和历史渊源,都如数家珍。
见赵怀安有心了解,他也不藏私,毕竟他也怕赵大觉得昭义军是个小角色,对此藩产生误判,那反倒是他的过错了。
他见诸保义军幕僚、军将们也看过来,便有意提高声量,说道:
“这昭义军的历史要分两头说,因为它的这个藩镇节度使和军号并不是一致的。”
“如果只说咱们目前所在的上党地区,它最早是隶属在泽潞镇下的,为的就是防备当时的安禄山叛军。”
“可它的军号,昭义军,却又是来自于安史降将薛嵩。”
“代宗时期,朝廷为了迅速平息战乱,选择招降了安史降将薛嵩及田承嗣、张志忠、李怀仙。”
“其中薛嵩被授予为相州刺史,充当相、卫、洺、邢等州节度观察使,而另外三家则就是现在的幽州、成德、魏博节度。”
“所以当年安史降将一脉传下来的是四家而不是三家。”
“此后薛嵩的相州刺史先后升为相卫节度使,军号昭义,没两年,又赐号昭义军节度。这昭义军就是这么来的。”
“但薛嵩死后,其弟薛萼叛乱,朝廷派当时的泽潞镇行军司马李抱真平叛,事后把相、卫、洺三州划入昭义军。”
“这样,太行山以东隶属河北道的昭义军与太行山以西隶属河东道的泽潞镇合二为一,成为拥有五州的大藩镇。”
“而治所就放在了现在的潞州,也就是咱们面前的上党。”
“所以现在的昭义军就是泽路镇和相卫镇拼出来的。”
“但你也不能昭义军是不服王化的,恰恰相反,因为太行山三州是被兼并过来的,所以当时的昭义军是继承了此前泽潞镇的使命,那就是扼守河东与河北的咽喉,防叛军死灰复燃。”
“尤其是在兼并了太行山东的三州之地后,更是直接插在了河朔三镇的胸腹。此后,安史余孽再想南下洛阳、西进关中,都必须先过昭义军这关。”
“也是从薛氏昭义到李抱真任昭义军节度使这一时期,昭义军创建了为天下最的精锐步兵,同时又在败田悦,击朱滔后,让整个河朔三藩为之侧目。”
“可以说,这一时期昭义军对朝廷是相当忠诚的。”
“不过在到了王虔休任昭义节度使至刘从谏任节度使止,这期间,昭义军基本上还发挥着防遏河朔的前沿阵地作用,但已出现骄兵化和跋扈倾向。”
“当时已经出现了节度使带头作乱的情况,但很快被平息。”
“不过这个时期,昭义军总体还是朝廷在河东、河北的‘擎天柱’,德宗时抗朱泚,宪宗时助朝廷打吴元济,穆宗时阻河朔兵南下,几乎每次大唐有危局,昭义军都冲在前面。”
说完后,张承业语气添了几分惋惜,说道:
“但到了刘从谏及其侄刘稹,昭义军的情况就急转直下,在这两人手上,昭义军走了歪路。”
“先是节度使手握强兵,借着‘甘露之变’的由头,拥兵自重,不再以阻遏河朔为目的,开始养马训兵、通商敛财,谋求壮大。”
“等刘从谏死后其侄刘稹求继节度使不成进而发动叛乱,昭义军发起了他建藩历史上最大的叛乱。”
“当时的宰相李德裕坚持要镇压刘稹,不惜动用六节镇的兵力,终于把此叛乱平息。但即便如此,昭义军的骄兵化依旧是日益严重,昭义军也再不复过去忠勇的模样了。”
这边张承业语气萧索,但在赵怀安看来这却是正常的。
就大唐这个藩镇体制,别管前面的多少朝廷下派的节度使,也不管他们多忠诚,只要时间一久,就必然会出现离心趋势。
毕竟朝廷的制度是竭尽天下以奉长安,而昭义军只要出现自己的核心利益阶层,他们就必然和朝廷的这个制度是对立的。
尤其是中晚唐后,牙兵世职化,他们这些累世胶固的地方实力派,只要陆续觉悟了自己的利益所在,就必然不会再如过去那样卖血奉养长安。
说到底,长安人真没道理天然比昭义人更高贵。
乱清小说提供了痴人陈创作的《创业在晚唐》干净清新、无错版纯文字章节: 第四百一十九章 :昭义在线免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