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五章 :执中(2/3)
一批干堤坝和水渠,第二批干水门,免得人多拥挤误事。”
赵怀安点头:
“那时间呢?五千人轮作,多久能修好?”
“若从开春三月动工,赶在六月汛期前完工,正好三个月。”
王铎掐着手指算:
“三月初调两千五百人修堤坝,半月完工;三月中旬调两千五百人挖水渠,十日完工;三月底到五月底,集中五千人修水门,两个月足够。”
“再留十日做收尾,比如加固堤坝、清理陂塘淤泥,五月底便能全部完工,赶在六月淮河涨水前,让芍陂能正常蓄水。”
他话锋一转,又道:
“现在咱们的俘虏绝对是够用的,所以农时也不用误,可以将时间再提前一点,过了元月后,就可以开工!”
赵怀安最关心钱粮,追问了句:
“人力有了,时间也可以了,那得花多少钱粮?”
王铎拿出另一卷账册,念道:
“第一是‘工食钱’。按往年的工钱算,民夫每日给粟米二升、钱五文,那五千人干三个月,粟米就需九万石,钱需二十二万五千文,折算下来便是二百二十五贯。”
“第二是‘物料钱’。
“修堤坝需夯土、砖石,十三处坍塌得用砖石一万五千块,按每块三文计,共四万五千文;修水门需硬木一百五十根,每根一贯,共一百五十贯;还有石灰、铁钉等,需五十贯。所以物料钱总计二百四十五贯。”
“第三是‘杂项钱’。比如给监工的补贴、运料的牛车租费、临时搭建工棚的费用,算下来得五十贯。”
他合上册账,总结道:
“三项加起来,共需粟米九万石、现钱五百二十贯。粟米可从光州官仓调五万斛,寿州官仓调四万斛;现钱得从庐州商税里抽三百贯,寿州盐税里抽二百二十贯,这样三州分摊,既不掏空某一州的家底,也能凑齐费用。”
赵怀安手指在案上敲击,沉吟道:
“九万斛粟米,五百二十贯钱……。”
“你这个账算得不大对,你只算了刚需,但做这种大型工程,有很多隐性支出的!”
“这样,我给你拨预算粟米十万石,钱我多拨一点,给你万贯。”
“虽然那些都是俘虏,但该给的钱也是要发的,不然影响积极性。这芍陂是我藩现在头等要事!不能马虎!”
王铎点头,躬身道:
“节帅放心,属下已算好,每日二升粟米,够俘虏吃饱,若遇雨天不能干活,也照给口粮,这样俘虏也肯卖力。”
赵怀安点头,内心也是一阵感慨。
这钱啊,有时候真是钱,弄这么一个大工程杂七杂八加在一起,万贯都能兜得住。
而自己在迎来送往上的也就不说了,就是这养兵所费,一万贯连军队半个月的饷都不够。
无怪乎,日后北宋巅峰财政收入七千五百万贯的收入,可以说是历朝之最了,但八成以上的财政都要用来养兵。
这军队才是吞金兽啊!
不过他也晓得着修建芍陂上的钱也就是现在保义军初创,这上下下下他贪污损耗还没有形成风气,所以报账就是按照实际工料所费,以及基本的人力工钱。
等日后保义军也僵化了,这芍陂再要修啊,怕是十倍、二十倍都打不住!
体制是这样,他上头放的水管再粗,可下面层层级级,上下其手,最后落在干活的人手上又能剩下几个子?
最后钱也花出去了,事情事情办不成,工程工程办不成,没准还因为盘剥百姓太厉害,而闹出事端出来。
无怪乎历代到了后期都不怎么搞大型工程了,实在是体制官吏早已失能,无为是真比有为好啊!不折腾就已经是对老百姓最大的治理了!
念此,赵怀安对吏治又有了深刻理解,这真的是事关国运啊!
所以吏治整顿不能是一锤子的,得形成制度,形成运动,一波一波地,隔个七八年就搞一次。
不过现在还不能这这么做,等自己的权威和基本盘再厚一点,再搞不迟。
不然现在弄得狠了,这不都跑隔壁藩去了?
摇了摇头,赵怀安这才对那边一直不吱声的王友遇说道:
“这项工程需要寿州配合,你这边有问题吗?”
王友遇连忙起身,毫不犹豫说道:
“没有问题!”
赵怀安点头,随后点头:
“行,这事就这样办了!正月这段时间就把人手和钱粮调配好,到二月二龙抬头这一天,我亲自去芍陂工地亲自督工!”
最后,他对王铎认真说道:
“老五,这事你亲自督办,芍陂事关我藩几十万人的吃饭问题!丝毫马虎不得!”
“这军国之用,悉在此陂!”
“诸君,努力!”
王铎、王友遇连忙起身,作揖:
“喏!”
……
之后的正月初五,赵怀安就将全部精力投入到俘虏的整顿问题。
鄂州大捷,保义军俘虏了两万不到草军士卒。
如何安置这些俘虏,成为了乾符四年正月最紧迫的问题。
对于那些罪大恶恶、民愤极大的,尤其是残忍好杀之辈,赵怀安毫不手软,悉数斩首,以儆效尤。
但对于那些被裹挟其中、只是为了混口饭吃的普通士卒,他则采取了相对宽大的政策。
他下令,将所有的俘虏,打散建制,按照籍贯,进行甄别。
其中壮者,尤其是有相当丰富战阵经验的老卒,都被打算分到了寿州、光州作为厢军。
然后那些有一技之长的,比如工匠、识字者,
乱清小说提供了痴人陈创作的《创业在晚唐》干净清新、无错版纯文字章节: 第四百零五章 :执中在线免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