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三章 :元旦(1/3)
自十二月出征的保义军返回光州后,赵怀安让出征将士脱去甲胄,返回各自的营帐休息,然后就在一众将领幕僚的簇拥下,缓进幕府。
之后便是大封有功之臣,整个光州城都处在欢乐的海洋。
然后岁月如梭,时间就进入了乾符四年的大年初一,也就是元正。
在我唐的制度中,元正是重大节日,朝廷在元正会“给假七日”,从节前三日一直放到节后三日。
而不仅是官吏、武士们放假,各行百业都在放假。
放假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是比较奢侈和遥远的事情,但再如何,寒食、冬至、元旦这三大节,无论如何也是要隆重对待的。
其中寒食自不用多说,这是祭祀祖先的头等大事,自己即便饿着、累着,这一天也要让祖先吃顿饱的,毕竟祖宗一年也就指着这一顿。
当然,这种子孙祭祀的传统也能传承下去,毕竟谁都会有那么一日,他们也希望活着的人能在这一天记住他们。
而对于活着的人来说,平日你会有各种身份,可在这一天你就是孝子贤孙,能缅怀自己的祖父、父亲,也让你记得,自己也曾是儿子、孙子。
所以寒食节之重要,对这片土地上祭祀祖宗的人来说,尤为重要。
而冬至也是,它不是普通的二十四节气之一,而是有着特殊的意义。
甚至,本来上古的时候,那会新年就是冬至这一天,直到汉武帝时期,才将元旦这一天作为新年。
在朝廷这里,冬至这天的重要性丝毫不下于新年,素有“冬至大似年”之说。
在这一天,皇帝都要驾乘玉辂,于太庙祭祖,之后,还要驾诣郊坛行礼祭天。
郊坛三层回,踏道之间有十二层龛,祭十二宫神,坛上设二黄褥位北面,南曰昊天上帝,东南面曰太祖皇帝;坛前设宫架乐,待奏乐止,礼直官奏请驾登坛。
之后跪酒、读册、点唱、焚册、赞拜,祭祀仪式之隆重,声势之浩大,由此可见一斑。
之所以如此,就是这是皇权与天的统一。
在中国古代,天子作为天的代言人,其秉权治理四海,莫不是来源于天授!
而如何证明一个皇帝、一个朝代是有天命的呢?就是他的一言一行,莫不符合天象。
天如何,那人间就如何,皇帝就如何。
如此顺天而治,天下莫不相从。
而让皇帝和人间百姓遵循天道的过程,那就是礼仪秩序。
在以农为本的时代,农时依赖于天文历法,而皇帝自命天子,就需通过顺天应时来证明自己统治的天命合法性。
而冬至和元旦就是这历法中最关键的两个节点。
这片土地的人们都是生活在北半球上,所以在冬至这一天,他们就会发现,这一天是白昼最短的一天,黑夜最长的一天。
而一过这一天,那白天就会越来越长,白天就是阳,黑夜就是阴,这就意味着冬至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的节点。
对天子而言,冬至的阴阳转换就象征天命流转。
若冬至日天象正常,则被解读为天子德政顺应天意;反之,若出现日食、地震等异象,皇帝需下“罪己诏”反思施政,可见冬至就是老天对人间皇帝是否满意。
而在乾符三年的冬至这一天,虽然并无灾,但这一年整年的天象却不好,有恒星昼见,星如炬火,大如五升器,出东北徐行,陨于西北;有星陨于西北,如雨;九月还发生了日食。
这些都是被认为是上天降灾的征兆,预示着社会将出现动荡、灾害等情况。
所以当时十一月初二的时候,小皇帝还专门在郊坛上了一道罪己诏,向老天承认自己的错误。
然后又将《罪己诏》的抄本送给各藩帅,让他们在冬至这一天学习。
意思就是,朕为了天下都背负着骂名,向老天请罪了。你们这些做臣子的,不激发天良,好好用事,那还说得过去吗?
当时,小皇帝发罪己诏的时候,赵怀安和高骈已经率军抵达了鄂北战场,等罪己诏发到高骈和赵怀安二人的手里时,战争已经打完,高、赵二人也已决裂。
最后,赵怀安是在返回的过程中,带着一众军将、幕僚们学习的。
内容总结下来就是一句话“朕德不足,愿改过自新以应天意。”,可就这样一句话,也不过是空话而已。
这罪己诏可能小皇帝看都没看过,不过就算真心实意发的又能如何?
这天下已不是一人能挽回的了!
自乾符三年以后,大唐的这架颠簸了百年的马车终于要冲下天街,向着深渊滑去。
不过,按照礼仪,小皇帝除了给赵怀安送来了《罪己诏》,还赐予了他衣服和金银,还有一些从地方上采买的羊、酒、米面这些大礼包。
而不一样的是,小皇帝给赵怀安送了一杆鎏金的马杖,可见赵大这个球友,真是简在帝心。
也许这才是赵大去长安最大的收获吧,就是收获到了小皇帝的信任,让他对赵怀安有一个具体的认识。
这天下
乱清小说提供了痴人陈创作的《创业在晚唐》干净清新、无错版纯文字章节: 第四百零三章 :元旦在线免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