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八十八章 辽宁,则天下宁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钧能主持万历维新,不是靠着满腔激情,也不是靠自己,而是大明国朝万万百姓的齐心协力,万夫一力,才有了今日之局面。

  张居正坐定后,思索了足足一刻钟,又喝了一盏茶,才开口说道:“陛下,没有哪个进士,金榜题名时,就想着自己要做个贪官污吏,千军万马闯独木桥,为的是治国平天下,国泰民安。”

  “但很多时候,到了地方履职,就不得不和光同尘,不得不同流合污,时日一久,权力、美色、金钱的异化之下,就彻底变成了一个奸臣佞臣,满肚子的算计。”

  “这也是为何翰林院翰林直入内阁参与机密的原因,因为不去地方的翰林,不会被这些彻底异化,但只修书的翰林,又太缺乏地方主政经验,很多事只能凭空想象了。”

  “现在,官厂匠人,可以成为重要倚靠了,戚帅所言,打通了吏举法的最后一步,吏员出身。”

  张居正足足讲了一刻钟,才把自己的想法讲完,戚继光在一旁听了许久,有些愣神,他提出匠人这两个字,完全是为了君上分忧,别无他念,但张居正却立刻从京师想到了地方,从匠人二字想到了吏举法。

  住坐工匠出身考取吏员,吏举法入大学堂进修获得官身,进而获得了完整的晋升通道。

  这一点是戚继光完全没想到的。

  果然,吏部尚书一定要擅长吏治!

  就像万士和这个礼部尚书,真的很擅长礼法一样,时至今日,大明很多事,都要引用当年万士和的话去解决。

  如果地方也有了官厂,这些官厂的工匠培养出了足够的书吏,而匠人子嗣们也能够充任衙役,不用多,只要能有一少半,那么履任地方的朝廷命官,就不用倚靠地方士绅培养的书吏、衙役了。

  而匠人,最是守规矩,戚继光最喜欢的兵源就是匠人、矿工,因为不把官厂法例当回事儿的匠人,一定会出生产事故,很多法例条规的背后,都是血淋淋的教训。

  考成法是万历维新的基石之一,维新不治吏,百事不成,而自万历十五年开始的吏举法,将会为大明日后继续维新,提供足够强劲的动力。

  “在丁亥学制没有完成之前,官厂匠人成为书吏,将会成为大明吏举法的基石之一。”张居正讲完了自己的构想,表明了官厂成为地方衙门六房书吏不是吏举法的终点,仍有后续,那就是丁亥学制大成后,人人有学上,人人有书读。

  如果丁亥学制可以完成,那么士绅阶级的根基彻底动摇,丁亥学制后,大明将完成彻底的蜕变,代表着权力的进一步下探,当然距离万民全面参政、议政还很远。

  丁亥学制绝不代表着地方士绅会彻底消亡,这些士绅在地方仍然拥有着莫大影响力,但他们无论如何都不能对阶级之下的万民,生杀予夺了,陈大壮的父亲为兖州孔府的狗披麻戴孝、送殡之事,不会再发生。

  “先生、戚帅,有件事,辽东农耕局奏闻,今年抚顺关内的粮食产量,达到了山东的二分之一,和江西这个鱼米之乡相近了。”朱翊钧说起了一件事儿,需要元辅和大将军知晓的大事。

  大明朝廷远远低估了辽东农业的潜力,万历维新之前,辽东汉人不过二百万余,完全没有资格作为布政司,所以只能做依附于山东的辽东都司。

  随着万历二年开始的辽东屯耕,闯关东成为了一次人口大迁徙,自万历二年到万历十八年末,流徙到辽东的汉人超过了四百万丁口。

  而今年,抚顺关内的粮食产量,正式超过了江西,成为了大明粮食的主要产区之一。

  万历九年鱼鳞册订正,顺天府的田亩为六万八千七百二十顷一十三亩五分,687万亩田,分为了上田、次田、下田,而顺天府一亩地的产量大约为一石三斗六斛,顺天府一年的粮食产量为934万石。

  如果以顺天府的粮食产量为一单位,那么江西的粮食产量为顺天府的38倍,而辽阳农垦局的数量为39倍,湖广是一百倍,河南为顺天府的116倍,未拆分的南衙,是顺天府的138倍。

  陕甘宁绥四个地方加起来,也只有顺天府的70倍,也就是要两个陕甘宁绥加起来,才是一个未拆分前的南衙。

  大明粮食产量排名,南衙第一,河南第二,湖广第三,山东第四,山东粮食产量是顺天府的近80倍。

  “仅仅是抚顺关内,就已经有山东的一半了吗?”张居正惊讶无比的拿过了皇帝递过来的奏疏,和戚继光一起看了起来,辽东这粮食产量增长速度,有些吓人了。

  朱翊钧挥了挥手说道:“墩台远侯远赴黑龙江等地,地师绘测了辽东的堪舆图,仅仅估算,把辽东的水泡子、塔头排干净的话,粮食产量会一举超过南衙。”

  冯保推出了一个辽东堪舆图,这份堪舆图十分的精细,是墩台远侯和地师们十几年如一日,用脚丈量出来的堪舆图,山川,河流、山林、田土、黑土等等都标注的非常清晰,边界完整。

  辽阳、吉林、黑龙江流域,如果完全开垦,哪怕只有一年一熟,粮食产量也足够超越南衙了。

  当然完全开垦需要的时间,以百年计算。

  “如果,天变持续加剧,那就继续向辽东迁徙百姓,洪武永乐年间大迁徙,可以在万历年间再做一遍,这就需要戚帅的京营看护周全,防止生乱。”朱翊钧说出了这次廷议的主要目的。

  辽东巡抚顾养谦只奏闻了抚顺关内的情况,因为抚顺关外,汉民比较少、新垦生地多、产量不稳定等等原因,都让统计数字失真,所以顾养谦没有奏闻,抚顺关内,王化两百余年,汉民多、熟地多、产量趋于稳定,才能统计。

  辽阳一地的粮食产量达到了山东的一半,还有正在垦荒的吉林、还未开发的黑龙江,辽东能够承载的人口数量,远超朝廷的想象。

  如果天变加剧,老天爷真的要亡了大明,那就把陕甘绥地方百姓迁徙一部分到辽宁,通过绥远驰道和京吉驰道,就食于辽阳、吉林等地。

  不多,能再迁徙两三百万人,陕甘绥的人口在自然环境的限制下不再增长,大明度过天变的可能性会增加许多许多。

  “可惜,心心念念此事的王司徒,已经认不清人了。”朱翊钧的语气有些悲怆,关于应对天变,天大的好消息传来,最关切此事的前大司徒王国光,已经开始犯起了糊涂,这让朱翊钧感到了由衷的悲伤。

  “陛下,臣待会儿代陛下,探望一下王司徒,告诉他这个好消息。”张居正将辽东农垦局奏疏还给了陛下,面色凝重的说道。

  “好,麻烦先生了。”朱翊钧点头说道。

  朱翊钧觉得自己是个丧门星,每次去探望重臣,重臣不几日就会离世,弄得朱翊钧心里都打鼓,不太敢去探望重臣了。

  他其实清楚的

第九百八十八章 辽宁,则天下宁(第2/3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