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天幕——古今第一相!(一)(2/3)
无忌眼中暗自一惊,眯着眼睛,意欲一句话予以定性。天生神异,来得实在是太巧。
恰好是玄武门事变不久。
如此,注定了会产生两种影响:
积极影响,自是将其定性为祥瑞,以此稳定根基。
消极影响,自是可能存在有人将其定性为圣人大不孝,违逆天意的状况,可能遭人借机诋毁圣人。
长孙无忌也是一等一的相才,却是反应迅速。
“祥瑞,亦或是..后世者?”中书令房玄龄皱眉道。
天幕之上,赫然是一名少年人在读书。
观那少年人,颇为聪颖,说是过目不忘,也半分不差。
“嗯?”
长孙无忌连忙向着天幕上望去。
方才,他心头一慌,急于定性,却是并未仔细观望。
不过.后世者,这是什么鬼说词?
房玄龄沉吟着,解释道:“那少年性子沉稳,颇好史书。”
“方才,天幕上浮现过一副画面——少年人在屋檐下、煤灯下、草地中、书房中读书。”
“然,房某却着重注目于别的一些地方。”
文武大臣,尽皆望过去。
房玄龄望向众人,沉声道:“是书架!”
“书架上,赫然有《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南齐书》、《隋书》、《旧唐书》!&"
“《晋书》和《隋书》,可都还没修呢!”
“至于《唐书》..”房玄龄眼中略有复杂,叹道望向众人,沉声道:“那就更是特别。”
“以某拙见,怕是大蛤蜃气啊!”
大哈蜃气,也就是海市蜃楼。
其实,唐代就已经有了“海市”和“蜃楼”的说法,认为是神蛟吐气,映照仙境。
只不过,有“海市”、有“蜃楼”,却没有“海市蜃楼”,主要是还没有将两者结合在一起,合为一种说法。
当然,说法未形成,也并不影响人们予以意会。
“《晋书》、《隋书》、《唐书》?”兵部尚书杜如晦眯着眼睛,一脸的惊疑。
通常来说,都是新王朝修旧王朝的史书。
因此,《隋书》肯定毫无疑问,必定是大唐编修。
至于《晋书》?
晋有东晋、西晋,且西晋还是大一统政权,体量实在太大。
自西晋始,政权分立,非但不是大一统政权,且还都较为短命,自然也就没人来得及修晋史。
近来,太上皇退位养老,秦王一脉的人上位掌权,隐隐已经有了关于修订《晋书》、《隋书》的企划。
不过,也仅限于企划,还没来得及执行。
凡涉及修史,准备工作注定是海量一般的存在,就算是准备一二十年,也不稀奇。
既是如此,贞观元年,又何来的《晋书》与《隋书》?
更遑论,《唐书》!
恰在这时,天幕之上..
【“九年,皇太子建成、齐王元吉谋害太宗。六月四日,太宗于玄武门诛之。甲子,立为皇太子,庶政皆断决。”
少年人诵读了几声,一副颇有兴趣的样子:“春秋笔法啊!”】果然,后世者!
文武百官,齐齐大惊。
天底下,竟是有可通未来之物?
“哈!”
“上下五千年,人臣第一人!”
丹陛之上,李世民罕有的发了话,颇有兴致的望向天幕:“就连周公旦,也尚在其下吗?”
“以臣拙见,未必没有自吹自擂之嫌。”
长孙无忌回过了神,连连摇头:“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乐、七年致政成王!”
“周公旦的功绩,实难逾也。”
作为堪比圣人一样的存在,周公旦走得实在是太高太远,就连茫茫史书,也会对其有一丝滤镜。
长孙无忌并不认为后世者可达到周公旦的高度。
“难矣。”一道稚嫩的声音响起,却是时年九岁的皇太子李承乾。
“太子,有何见解啊?”李世民抚着须发,笑呵呵的问道。
贞观元年,太宗、承乾父子二人,合和非常,却是一点也没有阅墙的迹象。
李承乾小脸稚嫩,摇着头道:“启奏父皇,孩儿观天幕上描述,少年名为江昭。彼时君王仁慈,治政平稳,并无可立下莫大功绩的机会。”
“论起功绩,恐怕都未必及得上右仆射、房相、杜相,以及朝中诸位大人。”
小孩子,到底还是太过稚嫩。
不难窥见,李承乾却是意欲借机“捧”其他开国功臣,拉拢人心。
不少大臣受
乱清小说提供了花雪飘飘飞创作的《知否:我,小阁老,摄政天下》干净清新、无错版纯文字章节: 番外:天幕——古今第一相!(一)在线免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