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二章 :辞世(3/3)
上的一匣,一信,深深呼出一口气。
他的手下意识伸向了匣子,可手悬在半空就犹豫了,最后还是拿起了那份阴干的,有些皱巴巴的信。
这是张璘的辞世信。
高骈展信,缓缓抽出里面的信纸,便见着上面写着这样一句诗:
“十五执戈辞故关,廿年鏖战休未酣。”
“征衣未洗王命至,旌旗猎猎向江干。”
“此生已许家国事,岂惧马革裹尸还。”
“莫道沙场埋骨叹,天地运去难再安。”
念着这首诗,高骈心中复杂,他缓缓将信放在案几上,眼角流下了一滴泪水,但很快就消失了。
张璘在人生的最后,没有对自己有一二的劝诫,是对自己已经绝望了吗?还是觉得我是正确的,理解我?
高骈不知道,他只是觉得,心里很堵,很慌。
不仅仅是一个如同自己子侄般的爱将走了,更是一种,骨头中有某个肱骨被抽离的慌乱。
张璘在人生的最后,感慨着运道的离去,这是感叹他,还是劝诫自己?
此刻,高骈望着那封信,忽然笑了,呢喃道:
“小张啊小张,让你多读书,这倒是把我话听进去了,这诗写得着实不差呢!”
说完,他笼着手,将头埋进去。
最终,高骈都没有打开过那面匣子。
他也没有见任何人,包括那位吕用之。
……
广明元年,三月初四。
远在雁门关外的赵怀安,陪着裴娘子晒着太阳,然后时不时给下面训练的保义军吏士们喝彩。
自进入广明年,赵怀安呆在雁门关越发无趣。
虽然太原依旧供应着一应军需,但赵怀安能感受到,朝廷已经对自己越发防范。
只是这段时间,朝廷就已经派了三批使者过来。
其中两批都看见了裴娘子,而这些人对这个本该在长安的贵妇人,并没有什么表情。
很显然,朝廷已经晓得裴娘子已经偷离长安,去了赵怀安的军中了。
即便有裴家人给朝廷解释过,说这是为了绵延子嗣,但朝廷对此并没有什么表态。
从结果上来看,朝廷丢失了钳制赵怀安的人质,此时朝廷对赵怀安越发提防,而在行动上却越发谨慎。
所以那三批的使者来雁门关,并不是催促赵怀安对雁北地区的沙陀残兵作战,而是来要此前被赵怀安吸纳的那些京西北的武士的。
很显然,这些精锐在朝廷心中分量很大。
第一次来,赵怀安笑笑没说话;第二次又来,赵怀安是顾左右而言他;第三次来,赵怀安沉默了,最后做出让步。
就是此前八千的行营诸藩军,他会让这些人做选择,愿意回关中的,他都会让使者带走,不愿意的,那朝廷就不要多想了。
毕竟他赵大现在还只是做一个军头,而没真想跋扈对吧,所以这是不是一个不坏的状态?
那好,你朝廷既然认可,那我赵大就问了,哪个军头会不兼并友军的?
我替朝廷击败沙陀人,至今没封赏也就算了,现在还要把我吃到嘴里的肉吐出来,那是不是有点不尊重我赵大?
那边第三批来的使者也晓得这已经是赵怀安的底线了,所以只能无奈同意。
于是,赵怀安就将此前整编中筛选出的军痞子,还有一些在长安根基深,又养不熟的军将全部塞给了那个使者,让他带回去。
而留下的,经过赵怀安这两个月来的整编,已经和本兵融合的很好。
目前,保义军在雁门关的整训,一共得兵两万众。
其中老保义军本兵是一万一千人,从诸藩兵整编出七千人,之后又从关外招募了八百流浪牧民,最后的一千二百人,是平夏党项牵线搭桥,从西北各党项中帮赵怀安拉过来的。
这些人来的时候真的是一片精穷,连匹马都没有,要不是赵怀安这边有缴获的战马,这些党项人恐怕只能作为步兵了。
所以总体而言,赵怀安在雁门关这段时间,兵力膨胀了一倍,实力更加雄厚,真正是兵强马壮。
就在赵怀安以为这样的日子还要持续一段时间,淮南那边,他的义兄鲜于岳给他送来了一封信。
信中的两个信息,黑衣社的人早已汇报过给自己。
一个是高骈的武胆张璘月前战死;一个是黄巢渡江向襄州,并檄文天下,让诸藩勿犯他兵锋,他只向长安问罪。
不过鲜于大兄倒是提供了一些这两条消息的反应。
高骈自张璘战死后,颇有振作之意,这段时间一直在招募部队,意图编练一支八万的淮南军。
而第二条的反应就颇为让人寒冷了,那就是如感化军、泰宁军这些本在救援襄州路上的诸藩军,在看到黄巢的这份檄文后,竟然拔营就回了藩内。
看到这里,赵怀安叹了一口气:
“这大唐真要到了天倾之时了!”
乱清小说提供了痴人陈创作的《创业在晚唐》干净清新、无错版纯文字章节: 第四百六十二章 :辞世在线免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