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九章 :大雪(3/3)
。
不过后来义父,也就是李克用久久无子,老帅就将自己过给了义父,自此少帅就成了自己的义父。
而无论是义父还是老帅,李嗣源的心中都只有深深的感恩和孺慕之情。
因为正是他们的收留,自己才得免于像沙陀其他孤儿一样,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
在沙陀部落中,最多的就是孤儿。
他们的父辈都是受朝廷征调最后战死沙场的。
所以单单从这一点,他们这些孤儿就对大唐的情感是异常复杂的。
现在,族里忽然就和效忠百年的朝廷决裂,李嗣源的心中和很多沙陀人一样,都是有点接受不了的。
如果朝廷是罪恶的,大唐并不是那么神圣,那父亲为此而战死,那是多么可笑一件事。
但这件事是义父坚持的,所以李嗣源也只能压抑住心里的复杂,追随义父的脚步。
而抛开这一情感来说,只是从理智,李嗣源内心也同样惴惴不安。
和那些中下层的武士不同,李嗣源十三岁的时候就被养在了幕府,所以对于朝廷的实力是有一个非常直观的认识的。
大唐有多大呢?疆域万里;人口有多少呢?数千万。
而他们沙陀人呢?
最早他们沙陀人只有六千帐,后来入居代北,和本地的粟特人和汉人联姻后,人口到了一万两千帐。
他们沙陀人的帐和其他草原部落没区别,一帐基本就是一个家庭,除了老弱妇孺,能提弓挎马的沙陀武士,一帐不过三人,还有两个是经验不甚熟练的儿子们。
所以沙陀人就算是倾族之力,也不过能拉出三万左右的兵力,而其中能为骑士的也就是七八千。
这就是他们沙陀人的极限的,过往沙陀人无数次受命于朝廷外出作战,也就只能拉出去三千骑左右。
虽然李嗣源很是自豪于他们沙陀人的弓马娴熟,每一个成熟的沙陀骑士,都能拉满硬弓,箭无虚发。
同样,因为和朝廷多年的随同作战,沙陀人无论是战术还是军事思维,以及装备都是第一流的。
但这依旧回避不了一个问题,一个只有核心骑兵八千,全部兵力三万的小族,如何与煌煌天唐作对呢?
李嗣源虽然不会写汉字,甚至也不认得,但不代表他是一个没有文化的人。
作为沙陀人的精英,他同样接受过一定的历史的教育。
所以李嗣源很清楚,在他们沙陀人之前,北面的那片草原到底有多少了不得的族群。
就比如突厥人,他们曾开创过一个横跨万里的大帝国。
可这样强大的突厥人,还是在大唐的攻击下,灭亡了,还灭亡了很多次。
后来的回鹘人,他们吸取了突厥人的教训,选择和大唐合作而不是作对,所以他们存续了百年。
也正是有很多和李嗣源一样,接受过这样历史知识的沙陀精英,他们都觉得,和大唐做对,是沙陀人灭亡的开始。
此前叔叔造反,还有其他沙陀二部也造反,其实李嗣源一点也不惊讶。
因为大唐不可敌的观念在他们这些人当中是深深烙印的。
所以一旦朝廷那边给机会,他们一定会选择投降。
毕竟,从过往的经验来看,朝廷对于他们这些部落还是非常宽容开恩的。
而义父在雄武镇,面对安家子弟的叛变,之所以选择了宽容,也显然是明白这个道理。
那就是族内的人心还是心向朝廷的。
是啊,为朝廷效忠快百年了,哪里是说结束就结束的呢?
不过李嗣源觉得,这种孺慕的情感在这一战后,就多半要烟消云散了。
因为在他看来,族里人对朝廷的孺慕,不过就是一种慕强,是站在强者下,成为强者一部分的渴望。
而这种心理纵然是义父和老帅也不可避免,其实他自己也不可避免。
自己本来叫邈吉烈,后来成为李家义子后,也跟着姓了李,还取名嗣源。
他喜欢这个名字,此后但凡有人敢以邈吉烈称呼他,他必然要将其殴之半死。
而父亲、老帅也是如此,他们也不许别人称呼他们的旧名,一应称呼全部和唐人一样。
所以,其实人人都希望是大唐的一份子,一同沐浴在大唐的荣光之下。
但此战之后,这份慕强恐怕就剩不了多少了,因为他们打赢了,而且是空前的大胜。
之前他就从俘虏口中得知,这一次李琢带领的并不是什么杂牌,而是朝廷的精锐。
而这样的精锐在一个上午就被他们歼灭,余下的人又和老鼠一样躲避在洼地里,这样的大唐,显然已经不足以让沙陀人畏惧。
不过,李嗣源心中还是有隐忧的,那就是如果大唐恼羞成怒,真要倾国之兵来打他们,那他们还能再赢吗?
带着这样的忧心,李嗣源一行,顶着风雪沉默前进,那些俘虏也被串着绳子,满脸血污,踉踉跄跄地在雪地中跋涉。
一路上,他们还遇到了一些散乱的沙陀骑士,这些人也认出了李嗣源,并主动和他打招呼。
在沙陀人中,如李嗣源这样的义子,实际上和真儿子没有什么区别。
而李嗣源也和这些人打着招呼,最后抵达了抵达了一处小的坞璧。
而这里就是沙陀人关押亡奔唐军的所在。
乱清小说提供了痴人陈创作的《创业在晚唐》干净清新、无错版纯文字章节: 第四百四十九章 :大雪在线免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