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二章:河东道(3/3)
廷补贴的。
河中牙兵能有多少?顶天就是四五千,按照半年军饷来算,那就是一人十贯,所以这个拖欠的钱也就是四五万贯左右。
朝廷是困难,可还没困难到差四五万贯钱的程度。
就赵怀安在长安的见闻,这点钱充其量就是开十次荔枝宴的花费。
长安差这个钱?
但为何朝廷不拨?赵怀安稍微琢磨一下就明白了。
在长安这边,它这几年的花费的确巨大,首先是草军肆虐的地方,这几年都要免费两税,然后是东南的钱又少运了一年,再加上给征剿藩军出的出界钱,朝廷的确花销巨大。
所以一些钱肯定是紧着平叛用,现在河东又乱了,就更是如此。
至于河中这边,不是欠了半年没出事嘛,那就说明还能再欠半年,等平了沙陀人之乱,钱自然就到了。
那有没有解决办法呢?当然有。
如果这个河中节度使是出自长安,或者有长安的关系,其实这件事非常好解决。
只要请托几个关键的人物,将河中这件事的优先级放在前头,然后再给一笔抽水给那些公卿,这事就解决了。
毕竟就是四五万贯的钱。
而对于那些关键人来说,花着朝廷的钱,施自己的恩,再赚两份钱,这是好事。
对于河中节度使来说,他要想不丢命,他就得去和豪商借钱发饷。
现在钱不用借了,直接贿赂朝廷公卿就能把补贴钱发下来,用朝廷的钱在河中牙兵中施自己的恩,这也是好事。
所以这对谁都是好事,可就因为这个刘侔是个没背景的,搞不了上层路线,现在也不晓得什么个原因,死活都没和豪商借钱。
此外,刘侔这人没上层关系也就算了,他还没有下面的拥护。
这人不是靠军功做到的节度使,而是论资排辈。
一个武人能立军功,那他就必然能团结一部分优秀的骨干在身边,而这些人又能团结一批,这种核心、内围、外围的关系,就很容易掌控军队。
但刘侔靠的是论资排辈,那如何能有威信?
现在呢裴家跑过来说这个事,那就很明显,就是河中大族都没有支持他。
这人既无上层关系,又无战功威慑军队,更无地方世家支持。
他拿什么平息河中牙兵的愤怒?
所以赵怀安很清楚,这人算是完蛋了。
其实,赵怀安自来了太原后,尤其是到了黄河以北的这些藩镇,其实陆续发现了一个很致命的事情。
那就是相比于南方,河东道真就是一片衰退的景象。
以前赵怀安还不清楚这个背后的根由,自从和王溥了解了回鹘道的情况,就明白原由了。
这就和他后世美国的底特律一样,以前辉煌的时候,各项都是蓬勃发展,社会都在向上。
可一旦赖以维持优势的市场发生转移,那社会的系统坍塌就是几年的事情。
现在的太原和河中府就是这样的情况,原先烈火烹油,随着回鹘帝国的轰然倒塌,原先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一下就没了。
本来这种事情通过时间慢慢调整那也能调整过来,只不过肯定是会有阵痛子在的。
但朝廷在这三十年,却又通过南方钱粮大规模补贴河东、河中,使得这种调整无限拖后。
这就是直接使得两地陷入了一潭死水,上上下下都指望朝廷的补贴来维持下去。
但现在这种脆弱的财政转移开始出现了断裂,那河东这块地区的稳定必然要被破坏。
此时的朝廷算是到了偿还此前两税制、财政中心南移、募兵制的全部恶果。
几乎同时陷入财政枯竭、军制败坏、民乱四起、边镇叛变的一系列困境,真正到了积重难返的程度了。
而太原、河中都只是这一系列原因的结果。
有钱了,就算是问题也不是问题;没钱了,没问题也能拖成问题。
但明白归明白,赵怀安还是要解决这个问题的,于是他决定先自掏腰包四万贯给河中幕府。
不过这钱肯定是不能白给的,他需要从河中抽调一批精锐北上,以前三河之地的骑兵向来是汉家的重要兵源。
现在赵怀安从番部那边招募不到人,那就先从河中那边拉人算了。
于是,赵怀安让二裴再次返回河中,将他的书信交给河中节度使刘侔手上。
看着这人也算是积极配合,权且先救他一命!
哎,咱赵大还怪好的呢!
乱清小说提供了痴人陈创作的《创业在晚唐》干净清新、无错版纯文字章节: 第四百三十二章:河东道在线免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