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九章 :太原王(1/3)
河东节度使李侃以军府数有乱,称疾,请寻医。
敕以代州刺史康传圭为河东行军司马,征侃诣京师。
乾符四年,七月流火,太原。
时吐谷浑都督赫连铎遣弟赫连光,黠戛斯长史阿贵来太原,向行营招讨副使赵怀安进献白海青、骏马、黑貂。
……
晋阳宫内,前殿。
此时,赵怀安正饶有兴致地摸着眼前一张铺在案几上的、油光水滑的黑色貂皮,触手滑润,质感极佳。
他看着下面的赵六、豆胖子、李师泰等人,一个个都喜笑颜开,腰间都特意挂上了一小块作为装饰的貂尾,走起路来一甩一甩的,得意洋洋。
赵怀安见状,暗暗发笑。
只因这一刻的景象,像极了他前世记忆中,那些生活在东北的老铁们。
就是穷死饿死,身上那件象征着身份与体面的大貂,也必须穿得齐齐整整,体体面面。
这些珍贵的皮毛,正是前几日,吐谷浑都督赫连铎,以及远道而来的黠戛斯长史阿贵,向他进献的礼物。
除了顶级的黑貂皮之外,还有一些同样价值不菲的水獭皮和狐狸皮,都来自于广袤的北方草原。
不过要说最好的皮毛,还是当属松花江、黑龙江流域所产。
过往,那些生活在那里的部落,常常将狩猎来的顶级皮毛,进献给契丹,然后,再由契丹与大唐进行互市贸易。
之前宋建赠送给赵怀安的那件毛皮大氅就是这么来的。
这些皮毛在大唐是非常受欢迎的。
不仅仅因为皮毛轻便、保暖、穿着舒适,是贵族们追捧的奢侈品;更关键的是,皮毛还是一种重要的政治物资。
在当时森严的规制之中,如神策军的内侍监军,或是那些可以出入宫禁的高级官员,他们的官帽后面都必须佩戴一小块貂皮作为装饰。
这块小小的貂皮,代表着他们的身份和地位,是仪制的一部分,更是权力的象征。
什么时候,要是哪个官员的貂皮不够用了,不得不用狗尾巴来充数,那这个人的名声就算是彻底臭了。
这便是后世“貂不足,狗尾续”这一成语的由来,表明此人德不配位,资质不行。
所以,再穷,也不能穷了这块彰显身份的貂皮。
而对于武人来说,貂皮也有其实用性。
一些顶级武士常常会用柔软的貂皮,来擦拭刀剑上的血液,以示其身份之尊贵,于是也很自然的,貂尾对于武人们来说,也是身份的象征。
所以,此刻看到赵六他们那副暴发户般的得意模样,赵怀安也只能无奈地摇了摇头。
理解,都理解。
这会,吐谷浑和黠戛斯的使者,并不在晋阳宫内,而是被安排在了城中的驿馆先休息。
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赵怀安对这些部落的背景和真实意图,还一无所知。
他不能贸然接见,否则,一旦在不了解情况的前提下,随便答应了对方的什么请求,那就被动了。
可要了解吐谷浑和黠戛斯的背景,赵怀安手下的这些幕僚们,却也是一概不知。
毕竟,他们大多都是南方人,能晓得北方有这么两个部落的存在,便已经算是博闻强识了。
所以,赵怀安急需一个真正了解这方面知识的人,来为自己参赞。
而他新近招揽的幕府法曹李延古,在得知赵怀安有这个需求后,便向他推荐了他的好友,王溥。
此人出自太原王氏的大房嫡系。
其堂叔祖是曾官至大理卿、追赠左散骑常侍的王正雅;祖父王堪,曾任定陵令;父亲王聪,则是地方上有名的乡贤,未曾入仕。
李延古告诉赵怀安,这个王溥,酷爱读史,博闻强记。
其人又是土生土长的河东人,对于北地诸部落的历史源流与恩怨,向来都了如指掌,找他来询问此事,一定可以有所收获。
于是,赵怀安便立刻派了董光第,亲自驾着自己的四驴战车,带着丰厚的辟礼,以幕府典客的职位前去邀请王溥入幕。
当时,王溥已经收拾好了行囊,正打算前往长安参加来年的科举。
在见到赵怀安的征辟之后,他几乎没有做过多的考虑,便欣然同意了。
虽然王溥也是出身名门,还是太原王氏的大宗子弟,但毕竟,到了他这一代,家里已经没有直系血亲在朝中担任高官了。
所以,即便是王溥有信心在科举中留名,但想要真正获得一个好的出身,恐怕还需要熬上许多年的资历。
因为,晚唐的科举早已不是单纯地看才学,更多的,还是要看各家门阀在朝中的势力与名额。
而偏偏王溥这一代,王氏的几个小宗旁支,官运反而要比他们大宗要好。
有同辈的子弟,早已在朝中占据了有利的位置,与他形成了直接的竞争关系。
所以,就算王溥能考中科举,那能分到的好位置,恐怕也要排到很多届以后了。
但现在,赵怀安亲自征辟他,那情况就完全不同了。
在晚唐,由一方手握重兵的节度使亲自辟举入
乱清小说提供了痴人陈创作的《创业在晚唐》干净清新、无错版纯文字章节: 第四百二十九章 :太原王在线免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