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三章 :方阵(1/3)
乾符三年,巳时末,唐军南线战场,涨渡湖北侧。
此时,天心一轮冬日已然高悬,散发出的热量与光芒,终于彻底驱逐了弥漫于江滩之上的最后一片薄雾。
天地之间豁然开朗,也让一路疯狂追击至此的草军骑兵,第一次清楚地看清了前方那支横亘在大湖东北角的保义军方阵全貌。
只见数量以万计的保义军步卒,早已在此列成了一座座厚重如山的严整军阵。
那些如密林般斜斜刺向天空的的步槊,精甲,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尤其是和旁边波光粼粼的大湖交相辉映,让人目眩神迷。
此刻,保义军旌旗如云,刀枪如林,万余吏士不动如山,肃杀之气扑面而来。
原先还处在追击状态的草军骑兵,下意识地勒紧了缰绳,缓缓地停了下来。
这军阵看着就不好打啊!
……
大阵之内,赵怀安已经从车上的马扎站了起来,然后搭着凉棚看着远处慢慢落下的尘埃。
在那里,数不清的骑兵正在焦躁地原地踏步,明显是不敢冲阵了!
这也很正常,没个虎胆的,真不敢冲赵怀安的军阵。
保义军的步兵,除了庐、光、寿三州的职业武人之外,基本都以大别山地区的山棚为主。
这些山区的汉子本身就吃苦耐战,再配上步槊、铁铠这些优良装备,很容易就能形成战斗力。
然而,赵怀安对这些兵源的要求从不仅限于此。
他专门为这些步槊重步兵修订了一份战斗条令,并严格训练他们的列阵能力。
而这些军阵也是非常特殊的。
此时,国朝普遍采用的军阵是线式战术,如果一个方阵是由五十行和五十列组成,那它的正面将会是纵深的两倍。
因为士兵与士兵之间的平行间隔大概是两个人的身位,这样可以方便各排轮换交替作战;而士兵前后距离就会窄很多,平均只有一个手臂不到的长度,这样在抵抗冲击的时候,后排的人可以将手臂搭在前面的肩膀上,维持住军阵。
所以,此时的方阵都基本是一个长方形军阵,如此刻战场的中央,高骈的两万淮南军,就是布置了大概这样十个长方形军阵。
但保义军在改制以后,就改变了这种列阵战术,而是真就追求一个四四方方的军阵。
每个都大概一千二百五十人,每行站二十五人,一共站五十行。每行皆由一个队副站在最左边,负责全阵的标尺,这样每行的人只要看最左边一人,就能保持军阵的整齐。
然后军阵移动,只需要一直跟着左边一人保持一致就行。这样不仅列阵能保持阵型,移动时也能保持阵型。
而为何赵怀安要将原先常用的宽浅的阵型换成这样的方阵呢?
以前赵怀安在西川的时候,是向杨帅讨教过的,他告诉赵怀安,之所以国朝普遍采用横型的宽浅阵型,是因为如果方阵比对方宽,则可以从侧面突入,就好像伸出去的左右手,可以掐死敌军窄长的敌阵。
同时,过深的军阵是对兵力的浪费,因为真正战斗的时候,实际上发挥作用的就是前面五六排的士兵,而把军阵拉宽,那前五六排的实际兵力就会更多。
这是符合兵法中,在局部形成兵力优势的精髓的。
那赵怀安为何要更改这样成熟的军阵布置呢?
这是他从中原战事中实践得来的,那就是他发现这样的军阵虽然有上述的好处,但他有个巨大的问题,那就是侧翼非常薄弱。
在一开始,你是以一个宽大正面对敌的话,如果敌军也是以步兵方阵为主,那自然没什么问题。
可如果敌军有大规模的骑兵,那问题就大了。
因为这样布置的话,你的侧翼会非常容易被骑兵切入,最后导致方阵崩溃。
而近似于正方形的标准方阵却没这个缺点。
因为他的正面宽度和侧面厚度是一样的,所以只要方阵就地向左右转,就能立刻完成方阵的转向,而且每面都还是一样的宽度、厚度。
正是因为草军中配备了大量的骑兵,赵怀安反复思量后,在返回光州后,决定改变军阵的兵力配置。
此外,保义军的这些步槊大阵,还具备了此时大部分唐军方阵的机动能力。
来自大别山地区的山民常年负重奔走山林,本身就体能好。
再加上本身方阵就要比横阵更容易保持齐整的战场行军,所以在严明军纪的约束下,和良好的训练,保义军的方阵可以完成在战场上的短距离移动。
而大部分军阵只能呆板地固定在战场上,面对骑兵的游弋袭扰会非常被动。
但除此之外,赵怀安在大别山塑造的都所体制,也赋予这些山民一种凝聚力。
在保义军方阵中,每个队成员基本都是来自同一个都所的,相互之间信赖,又常在一起训练。
而此时其他唐军藩镇基本都是招募的,固然勇武,但这种伙伴一般的信赖是很少有的。
至于,此时保义军的敌人,草军,
乱清小说提供了痴人陈创作的《创业在晚唐》干净清新、无错版纯文字章节: 第三百九十三章 :方阵在线免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