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七章 :魏博(2/3)
片混乱,他下意识抓起斥候骂道:
“早上你们不还传报来,说保义军还在桐城吗?怎么来的这么快?”
但问这个已经没意义了,他立刻就下令:
“鸣金!快!让攻城的队伍都撤下来!传令左翼各营,立刻就地结阵,防御冲击!命后军弓弩营,转向支援左翼!快!”
然而,李重霸的命令,还是晚了一步。
……
此时下午,天光稍暗,万里无云,远近绿野,舒州城东大湖波光粼粼。
城外金声大作,刚刚还如狼似虎的草军们这会就乌泱泱地撤了下去。
此时在舒州城头上,近千舒州兵正目眩神迷地看着东面战场。
刺史豆卢瓒也在陆元庆的指点下,看着东面。
只见距离舒州城东北四五里的地方,也是大湖的北面,那里是草军的一处营垒。
数不清的帐篷平铺在原野上,旗帜更是迎风招展不可一世。
但此时,那片营地已响起隆隆的战鼓,经久不绝。
豆卢瓒收回远望的视线,往更东边看去。
只见相隔五六里外,巨大的烟尘中,数不清的骑兵正纵马狂奔。
豆卢瓒从来没见过这等景象,那黑压压一片的骑兵,摧山崩地,就这样排山倒海压了上来。
再多的细节因为老眼昏花看不清了,他只能问向陆元庆,紧张道:
“保义军来了多少?”
陆元庆眯着眼,估算着烟尘的规模,迟疑道:
“望着烟尘,应该在两千左右的骑兵,具体有多少就不晓得了。”
谁料旁边的豆卢瓒听到这话后,人都傻了,大沮:
“才两千人援兵,那不是来的送死吗?城外的草军十倍于他!”
陆元庆听了如此刺史如此不知兵的言语,再没忍住翻了个白眼,不过也幸好他这会是背对着豆卢瓒的,不然就算守住城,人家也不打算把女儿嫁给此人了。
不过鄙夷归鄙夷,陆元庆还是给豆卢瓒解释道:
“使君,这两千骑兵听着好像不多,但却已是江淮间规模有数的了。要晓得以淮南一藩的实力,骑兵总数可能也就是这些了。”
“而以此等规模之突骑,再加上此刻已完成冲刺,贼军无备,别说两万,就是二十万也是危险。”
豆卢瓒一听这个,将信将疑,但还是双手合十,一个劲给保义军祈福。
而在豆卢瓒眯眼的时候,陆元庆已经看清那保义军突骑最前的十余骑将忽然就举槊大吼着什么,随后后方的号角更加激昂。
再然后,这支庞大的突骑军就冲进了毫无遮拦的草军幕区,喊杀声彻天动地!
……
李重霸与其弟李重胤是魏州元城县人,这片位于河北平原腹地的土地,属魏博节度使辖区。
自安史之乱后此地便是藩镇混战的修罗场、豪杰辈出的沃土。
各方节度使拥兵自重,田家、史家、何家到现在的韩家,各方唱罢,可无论哪位做节度使,都是行“先军政策”,大犒牙军。
再加上,魏博这些河朔藩镇常年要维持七万以上的大军,所以苛捐杂税远超他地,且常抓壮丁充军,百姓苦不堪言。
此外,长达百年的牙兵世家累世胶固,占据了大量的庄田,大量的民户成为了这些牙将的佃户,这就进一步竭泽而渔了。
本来这种事情按照常理是不可持续的,魏博的经济生态也维持不了百年的掠夺,一旦遇到灾荒,藩镇脆弱的经济就会崩溃。
而之所以能维系,实在是因为朝廷为这些河朔藩镇兜底。
是的,朝廷与河朔三藩的关系是非常复杂的,并不是一种绝对对立,甚至在大部分情况下,河朔藩镇都是亲善朝廷的。
河朔藩镇有个信条,叫“礼藩邻,奉朝廷,则家业不坠”。
“礼藩邻”是为了维持各镇之间的联盟;“奉朝廷”则是为了避免与中央关系白热化而引火烧身。
这样,河朔把自己的割据行动限定在唐廷能够容忍也不得不容忍的范围之内,也就“家业不坠”了。
因为这些河朔藩镇是非常清楚自己的弱点的。
在魏博藩中,如田氏家族还有一定的合法性的话,那后面造反自立的史宪诚,再造反自立的何进滔,再打又哗变自立的韩君雄就都有合法性危机。
因为他们都是凭借一时之威望和契机被牙兵们拥戴而成为了节度使,实际上统治根基是非常弱的。
所以魏博节度使们虽拥强兵,却不能自立,须借朝廷官爵威命以安军情。
没有朝廷的任命为其统治背书,他们将会随时面临下面的骄兵悍将。
因为你可以下克上,人家也可以,可一旦你的存在被朝廷背书,那大部分人心思安的情况下,除非利益严重受损,是不会哗变对抗的。
所以魏博的节度使要维持自身在藩镇的统治,就必须获得中央政府的官爵威命,给自身的统治披上合法的外衣才能实现。
另一方面,三镇彼此之间虎视眈眈,互相争夺,力图消灭异己而壮大自身力量。
所以为了避免惨遭吞并的厄运,各
乱清小说提供了痴人陈创作的《创业在晚唐》干净清新、无错版纯文字章节: 第三百五十七章 :魏博在线免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