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八章 收人心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如今的江东,距离一个国家,只差改名了。

  不过,这个“国家”的政治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甚至可以说是几乎没有。

  如今的江东,因为人手短缺,李云只派出去了有限的几个刺史,多是先前跟着他的几个文官,或是他妻族的亲戚。

  但是,江南东道就有二十个州,淮南道李云也掌握了六个州,算上江南西道已经拿下来的几个州,如今李云手底下,其实是有三十个州郡左右,而真正直接控制的,不到十个。

  其余二十个州,用的都还是大周的官员。

  而且,即便是他直接控制的州郡,官员升迁体系其实也没有建立起来,不过这倒不是因为他效率慢,而是因为他起家时间还太短,大多数官员,都还没有达到晋升周期。

  但是这些,都是潜在的问题。

  所以,李云需要一批,完完全全从“江东体系”之中成长起来的新人,来一点点替换掉大周朝廷的臣子。

  这并不是说,原先大周的那些官员就彻底不用了,这些人如果能够斩断与大周之间的联系,至少在李云面前要表现出这种态度,那么就还是可以继续用的。

  但是无论怎么说,李云自己的人,也要尽快扶持起来。

  整整三十个州郡,州郡下面还有县,意味着李云现在手底下缺人,而且是非常缺人。

  这三百个被初筛出来的江南读书人,对于李云来说就是很好的资源。

  要知道,这是个类似大唐的年代,科考制度还相当粗糙,这些江东的读书人,在先前如果想要出头,想要出仕做官,只有两条路可以走。

  第一条路,先参加州县试,成为乡贡,拿到解状,然后去京城参加国子监,尚书省等中央衙门的考试。

  最后,才能去考进士,谋得一个进身之阶。

  第二条路,就简单许多。

  靠朝廷里的官员举荐。

  这条路,一般就是向那些世家大族,或者是朝廷高官,亦或是朝廷里有资格举荐官员的贵人们投行卷,得到他们的赏识之后,就有可能被举荐为官。

  而大部分人完成阶层跃迁,都是走第二条路,靠高官举荐进入朝廷,这也是为什么,那些个世家大族,历经千年而不倒的原因。

  他们一定程度上,掌握着上升渠道。

  而这些江东的读书人,多半是两条路都走不通的。

  李云现在,给了他们另一条新路,只要完成了李云的考试,就能够在江东谋得一个官位。

  这些人当中,不管是谁,只要通过李云的渠道完成了阶层跃迁,当了官老爷,他们便只能是李云的人,是江东的臣子,跟大周朝廷再没有什么关系。

  李云立下的七科,也是一早就想好的,前六科自然是要遴选一些读书人,留在金陵做事,在金陵组建出一个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小朝廷。

  这样,各种政事会顺畅许多,杜谦也不用太过忙碌。

  而李云口中的“大科”,也就是实务一项,则更多的是,要选出一些分派到州郡里做事的“地方官”。

  听到他说的七科,陶文渊整个人愣在了原地,他先是看着李云,然后猛的看向一旁的杜谦,见杜谦神色平静,他似乎明白了什么,再一次扭

第四百九十八章 收人心(第1/3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