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四章 又是随心所欲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有个人爱好,比如观测星象,并为之计算。

  或许岁差现象早已被人发现,但提出概念并为之计算运动轨迹,这就上升到理论高度了。

  星象其实就是谈玄的一部分。

  如今士人谈玄,主要议题有两大类,其一是基于《庄子》、《老子》、

  《易》之类的学说,阐发到自然万物之中,再由此进行升华一一比如玄学「贵无派」认为宇宙万象背后必然有一个「本体」,不然世界就不会这么运转,会混乱,他们把这个支撑万物运行的规律称为「无」。

  另一大类是对生命本质的探究,这可能是受到了魏普以来疫病、战争等多种因素影响、人的生命过于短暂的缘故;

  另外还有一些神鬼志怪、纬异说之类的分支。

  邵勋听完后沉吟许久,唤来女官,吩咐道:「令虞喜明日来见朕。」

  「是。」

  邵勋又看向陆玩,道:「虞氏田宅已为朝廷抄没,却不好发还。不过,虞喜若真有才,可入万象院,朕另给一处庄宅。」

  「汴梁宅邸可不容易得到。」陆玩笑道。

  邵勋摆了摆手,道:「朕说过不拘住处。今不宜赐予北地庄宅,或可于江南寻一地。平日住家里即可,往来书信,自有驿传送达。朕还会岁给钱物,以资鼓励。」

  这个钱没别的原因,就是资助他们生活。

  有的士族有钱,有的寒门士族可不一定,像太原孙氏的孙珏一度自己种田了。

  再者,如果有人原本有钱,生活乐无边,但突然间没钱了一一这种一般发生在商人群体身上。

  说白了,要让他们生活无忧。

  「葛稚川一一」说到这里,邵勋顿了顿,道:「罗浮山终究远了些,待寻一稍近些的丹砂产地再说。」

  如果虞喜住在长江附近,他投书至万象院,万象院刊印之后,要发给所有学士阅览,罗浮山就太远了。

  如果葛洪发个医学文章或丹方,先送至汴梁,刊印后再由信使骑马送到虞喜等人住处,距离更加远,路上也容易出事。

  但全部聚居在一处也不现实。

  虞喜这种搞观测、计算的还好说,葛洪这类需要采药、炼丹的则不适合。

  再者,这些人一般都有产业,很多人还很看重,比如王戎就和他妻子双双执牙筹计算家产,日夜不辍,为家里开辟了水果、竹器等多个财源,你让他交给外人管理他还不放心呢,必须亲历亲为。

  只能说先凑合着来。

  至于说朝廷主导的科学研究,说实话,到自前为止,邵勋没见到一个有主观能动性,主动申请某个研究方向,然后申请人力物力财力的官员,全是混日子的。

  只能由他自己提,但他自己也不太懂。

  比如望远镜,没玻璃就去找通透的水晶,花了好久才找到,但磨了许久凸透镜和凹透镜,都没磨出名堂。

  这其实就是邵勋和工匠都不知道工艺细节。

  镜片怎么磨?曲率控制到什么程度?误差控制到什么程度?

  磨好镜片后,需要对齐、调焦,不然不能用,怎么弄?

  小孔成像现象先秦时期就被发现了,西亚、欧洲也或早或晚发现了,但为什么一直到很晚才搞出望远镜?工艺、材料是一部分原因,没有系统的光学理论(如折射定律)指导也是一部分原因一一这一点最可惜,墨家发现了这个现象,

  为什么不多做实验、升华总结成理论呢?

  某个发明的出现,一定有前面许多代相关知识的积累,并非一而就。

  但这套体系也不能放弃,万一哪天有惊喜呢?万一呢?

  总体来看,邵勋规划中的科研体系总共分三大类。

  其一是民间私人爱好者一一这是自发动力,如虞喜;

  其二是以少府等机构为主的朝廷衙门一一这是体制内升

第九十四章 又是随心所欲(第2/3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