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七十九章 文明需要连续存在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金山国悬于海外,距中土三万余里水程,波涛险恶,迥异近海。臣驻节于此,深感远征不易,其难有二,关乎根本,非止于刀兵。”

  “一曰:天象困厄,士气易颓,人非铁石,皆有畏死恋家之情。士气倾颓,则兵无战心,纵有精甲利炮,亦难为用。”

  “一曰:征战之由,将士茫然失措,近海御倭,保境安民,知为谁而战,故能舍生而忘死,死不旋踵。然金山万里之遥,霍皮部、红夷之属,与我中土军民何干?渺茫难及,不如眼前一粟。”

  “有精锐驻根本,广募亡命敢死之徒之策,臣见识浅陋,所言或有狂悖,伏乞陛下圣明烛照,训示机宜。”朱翊钧挑了几句重点内容,念了出来。

  骆尚志讲的很有道理,朱翊钧将他的奏疏下章到了五军都督府,让戚继光、陈璘等将领,提供更多意见。

  “臣记得前几年,还在讨论客兵安置之难,有战招募亡命为客兵,无战则遣散,民怨四起,这骆帅所言之法,倒是有安置客兵之处了。”冯保提到了一个看法,客兵安置困难的解法。

  “有道理。”朱翊钧点头说道:“下章兵部,让兵部部议此策。”

  “冯大伴,怎么感觉这开海后,人手总是不够用,连亡命之徒都用上了。”朱翊钧稍加思考,有些错愕的说道。

  亡命之徒,本来应该是和朝廷是死敌的对立阵营,现在连亡命之徒都要被物尽其用,跑去海外祸害夷人去了。

  “寰宇之下皆是无主之地,咱大明这一万万三千万丁口,根本不够用。”冯保笑着说道。

  朱翊钧打开了笔墨纸砚,给朱翊镠写了一封长长的回信,松江远洋商行远赴东太平洋的时候,就会把书信带到金山城。

  大明皇帝回答了很多问题。

  比如,骆尚志是否可以留守金山城,朱翊钧给出了否定的答案,因为骆尚志自己不愿意,西天白虎主杀伐,而骆尚志还是娄虎,骆尚志的志向,不在金山国,强留只会留下祸根。

  比如,金山城急需地师,金山城三名地师,可否轮换,三年一次,请别的地师轮换到金山城,朱翊钧欣然应允,主要是,黄金探矿不是三年就能做完的事儿。

  比如,能否和墨西哥总督府发生冲突,朱翊钧的答案是随便整,整出乱子来,水师前往支援,秩序自斗争中诞生,而非规则。

  墨西哥总督府总是如此,又菜又爱玩,不打一顿,根本不知道谁是大小王,朱翊钧支持朱翊镠揍一顿再谈。

  比如,大明是否允许更多倭国游女前往金山城,朱翊钧选择了答应,并且下章了长崎总督府调整。

  金山城虽然蛮荒之地,但并不贫穷,因为有黄金存在,这些倭女到了地方,生活也比南洋要好很多。

  南洋的南洋姐很多,整体而言,有点卷。

  除了骆尚志的事儿,朱翊镠的请求,无不照准,并且朱翊钧尽力去做协调,来满足金山国开拓需要。

  此刻的大明皇帝,并不知道,有一个年产白银四百万两的少女银山,在等待着大明开拓开采,要是知道,朱翊钧一定会加大支持力度。

  泰西的白银储量丰富,产量很大,此时的泰西主要以黄金作为货币,而非白银,所以墨西哥总督府被霍皮部骚扰了几次,就直接放弃了。

  但大明没有银矿,大明这种庞大的躯体,无论多少白银都无法满足,一个几乎等同于倭国石见银山的少女银山,对大明可太有吸引力了。

  朱翊钧在奏疏里,还专门嘲笑了一番朱翊镠是磨坊里的驴,整天忙的脚打后脑勺,一刻都不能停歇。

  朱翊钧日理万机,特别的忙,朱翊镠当年嘲讽皇兄,现在终于轮到皇兄嘲讽他了。

  “兵部奏闻,今年起,城防火炮、野战火炮、舰炮,等全部换装铸锻一体复合炮。”冯保将兵部一本奏疏呈送到了御前,大明要对所有火炮进行换装,进行一次整体升级。

  这次火炮换装,为期五年,预计铸锻火炮数量超过了十万门,日后,技术落后的火炮不再锻造。

  如果按技术从低到高排列大明火炮技术,分别是:铁条扎箍锻铁炮、铸铜炮、铸铁炮、钻镗锻铁炮和铸锻一体复合炮,就是内铜外铁、铸锻一体、床削钻镗的火炮技术。

  十万门各色火炮的总预算超过了一千四百万银,预计五年内完成升级换装。

  “阁臣们都赞同,那就换装吧。”朱翊钧看完了浮票,选择了照准。

  兵部之所以如此大规模的换装火炮,多少有点趁着国势强横多攒点老本,留给子孙后代霍霍的悲观。

  也不是大司马曾省吾悲观,不相信后人智慧,实在是曾省吾也不知道如何去相信后人智慧。

  万历十三年,大明开始对火铳换装,永乐年间营造的火铳、手铳、抬铳才彻底换成了新式鸟铳。

  永乐造火器,用了足足一百七十多年!这些都已经不能称之为武器,都算是文物了!

  趁着现在大明能攒下老本,就多攒点。

  朱翊钧拿起了翰林院的一本奏疏,翰林院的老学究们,不是白吃朝廷的饭,他们最近破解了一大批的甲骨文的字义。

  比如宜这个字,其实是切墩,就是把肉切好,然后挂起来;

  翰林院奏疏,主要讨论的是教这个字。

  教这个字,在大明士大夫解读是:上所施下所效。学问高的闻达者,向学问低的蒙昧者,展示、传授经验。

  但通过对甲骨文的研究发现,教这个字,右边的‘攵’,其实是人拿着一个棍;左边下面的‘子’就是孩子;上面是一个‘爻’,爻是一种摆放草棍计数的方式。

  所以教这个字的本来含义是:老师举着教鞭,督促孩子学习算数。

  当破解了教这字的甲骨文后,翰林院的翰林学士们,由衷的有些迷茫了起来。

  算学这东西好像自古至今都特别重要,甚至教这个字,都是教孩子学算学。

  但是从什么时候起,算学变得可有可无,甚至成为杂学,学算学就是不务正业的呢?

  甚至要王国光发动一场‘度数旁通’的变革,才让算学重新恢复到其本该的位置。

  翰林院学士们首先就认为,这又是朱程理学造的孽,因为在朱程理学之前,唐朝的科举,也是有算科的。

  但很快翰林院排除了这个答案,这不是主要答案。

  经过了很长时间的探究,翰林院发现,主要原因是宋明易代,导致大量算学的典籍散佚,在度数旁通这一变革之前,大明找一本《九章算术》都很困难。

  胡元国祚不足百年,但文明的确出现了不连续,最终导致了算学的断代。

  如上种种原因,都造成了大明缺乏对算学的重视,缺乏对算学人才的培养,也缺乏算学的交流,最终导致了算学在大明的整体缺位。

  哪怕是《大统历》在正统年间已经开始失准,但依旧没办法进行

第九百七十九章 文明需要连续存在(第2/3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